项目申报
吹皱人文社科的一池春水——《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1)》成效初显
[2014-11-20 来源 中国高校社科网 编辑: 文科建设处 浏览 次]

\

  现代化的实验室,为促进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及研究方法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经济学院供图)

  2012年12月15日,厦门大学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会,发布《厦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1)》(以下简称“繁荣计划”)。根据该计划,从那时起,厦门大学将在原来基础上,每年新增1亿元经费用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力争到2021年建校百年时,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厦大学派”。

  这被外界解读为厦大正式吹响了未来几年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冲锋”号角。

  如今,繁荣计划已深入实施了近两年。也许,不到两年的时间,谈显山露水的成效为时还早,但是,师生们已清晰地感觉到,在繁荣计划这股春风的吹动下,厦门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如一圈圈的涟漪在厦大人文社科研究的一池春水中激荡开来并渐渐扩散至远方……

从单兵作战到联合攻关

  三个月前,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迎来了教育部专家考评组的实地考评验收。若验收通过,就意味着这个刚成立一年多的中心将跻身于国家队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

  别看时间短,但是这个中心“来头”可不小。它由厦门大学牵头,与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和福建师范大学共同建设,可以说,中心集合了海内外从事台湾研究的代表性学术机构、知名学者和实务部门的专家。根据规划,中心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大理论创新”、“两岸经济一体化”、“两岸社会整合”、“两岸文教融合”、“两岸共同事务合作治理”等五大领域展开协同创新研究和实践。

  “中心建设的原则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建设目标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顶天立地’的研究集群,”中心执行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说,“我们正在走出学术象牙塔,加强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把这个中心打造成海内外最具权威性的台湾研究思想库、人才库和信息库。”

  在社科处处长陈武元看来,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这样的“联合攻关”平台或形式,正在成为厦大人文社科研究的一个大趋势。他说,自繁荣计划推出后,社科处花大力气抓大平台建设,就是要整合校内或各个学院内部不同层次的优势资源,搭建“跨界”大平台,形成强强联合的集群攻关科研局面。

  让陈武元欣喜的是,近两年来,大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小到某个学院内部的课题组,这样的“跨界”合作越来越多。2013年11月,厦门大学“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7月,公共服务质量研究中心、海洋法与中国东南海疆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三个基地正式列入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行列。

  不一样的平台,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台湾研究院年轻的张羽教授就在这样的平台中受益。2013年9月,41岁的张羽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海峡两岸历史文化教育中相互认知、表述、态度及影响研究”项目获当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课题经费80万元。

  时至今日,张羽还一直坚持认为,单凭自己,是无论如何都拿不到这个重大项目的。“课题组90%的成员来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这其中便包括陈孔立老师、刘国深老师等一批资深台湾研究专家。”

  她记得,当时和自己竞争这一课题的对手,无论是资历上还是光环上,都要胜出自己很多,但是评审组最终还是看到了站在张羽背后的强大的学科和人才支撑力量,决定将这一重大课题给厦门大学。

  课题组也未负重望。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在海峡两岸历史、文学、教育、社会学、法律等领域深入进行跨领域、跨专业、跨两岸的学术研究与田野调查,已在涉台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建构》等6篇学术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决策咨询报告,并完成了1500份的“两岸学生历史文化教育认知状况”问卷调查。目前,课题组正在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不久将陆续推出《两岸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的认知》、《两岸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知》等系列调研报告。

从理论思辨到实证实践

  明年初,一个占地220平米的公共政策实验室将在公共事务学院楼内投入使用。

  建成后的实验室,将由公共政策仿真平台、社会科学计算平台、案例分析中心三部分组成。届时,公共事务学院的师生们将可以在这个全国高校并不多见的实验室里进行政策的模拟、仿真等实验,身临其境地感受自己的相关研究的应用效应。

  外人所不知的是,这个耗资200多万的实验室便是在繁荣计划的支持下建设的。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朱仁显表示,随着实验室的投用,该院师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得到进一步的转变和创新。

  曾几何时,不少人认为,做文科科研,一张纸、一支笔、一张嘴足矣。但陈武元说,这是老观念,现在得改改了。

  他说,“繁荣计划”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要通过“加大对重点研究基地、实验室、研究中心、数据库和平台的支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转变。“简单说,就是要从过去足不出户做科研转变为到田间地头做调查,从纯理论思辨转变为实证研究,一切要靠数据说话而不是凭个体经验更不能拍脑袋。”

  对于研究方法的转变,经济学院的师生感受则更为明显。该院副院长陈建宝说,近几年,如果想在高级别的杂志上发文章,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做定量分析,就很难发表。”

  陈建宝说,近年来,经济学院一直在积极推动研究方法和范式的转型转轨,繁荣计划的出台则给学院打了一剂“强心针”,从硬件、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

  该院的“计量经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和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便是推进这种研究方法转变的重要平台。该平台提供的远程高性能计算集群能够为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几千名师生提供不间断的建模、模拟和运算服务,实现“运筹帷幄之中,计算千里之外。”

  与现代经济学接轨的研究方法助推了研究成果质和量的飙升。以2013年为例,该院教师共发表论文284篇,其中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学院认定的国内最优刊物上发表44篇,国外最优刊物上发表12篇。

从立足国内到对话国际

  今年9月12日,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首次将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发布会开到了德国,在欧洲发出了厦大声音。

  这个发布会也是繁荣计划的受益者。繁荣计划共推出九大计划,其中一个便是“国际化战略和走出去计划”。

  近两年来,借着繁荣计划的东风,各个学院明显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

  据统计,近两年来,经济学院由国外专家开设的讲座超过70场,已举办10场国际会议,从国外高水平大学引进教师10多人,派出3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学习。2013年初,该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发行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展望》,是我国首份向世界发行的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人文学院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合作建设的“中国地方史数据库”,目前已扩充为“中国民间文献与地方史数据库”。该数据库运用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数据人文技术,汇集了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是国际首创的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信息系统。

  国际关系学院专门制定《关于资助教师和博士生赴东南亚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试行办法》,提供专项经费鼓励师生走出国门进行田野调查、课题合作,并积极参加在国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目前,该院已与美国、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荷兰、日本等国外十多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

  管理学院MBA中心2014年推出国际OneMBA项目。该项目于2002年由美国、荷兰、墨西哥、巴西等国的4所国际顶尖商学院发起,是专为来自亚、欧和南北美洲卓越管理人员而设计的环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厦门大学今年加入。该项目在英国《金融时报》最近一次的全球排名中位列第27位。

  公共事务学院以“孔子新汉学计划”和“繁荣计划”为依托,以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建设为载体,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层次。目前,该院已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纽思卡尔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一批国外大学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

  就连一直被认为仅局限于两岸范围的台湾研究也在将眼光积极投向世界。台湾研究院副院长邓利娟说,我们正在积极拓展与国外知名智库就台湾问题保持对话和沟通,持续扩大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还要把我们的研究成果翻译成外文,向国际社会宣传我们的观点。”目前,该院正在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前来开设“外国学者看两岸”系列课程,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内部共享课程。

  来自社科处的一份资料显示,2013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被SSCI收录的论文共60篇,相当于学校整个“十一五”期间被SSCI收录的论文总数;以法学院陈安教授《中国的呐喊:陈安论国际经济法》为代表的5部专著已在国际最大科技图书出版公司之一的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出版。

      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综合楼  电话:66367413  
  Copyright © 2014  文科建设处.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