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1日上午,西南交通大学获得的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在九里校区行政楼第六会议室正式开题。
四川省社科联规划评奖办主任黄兵;项目首席专家、我校特聘教授杨武能先生;我校校长徐飞,党委副书记晏启鹏;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中国翻译》主编杨平,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费小平,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教授支宇等6位咨询专家;项目组各子课题负责人和全体成员;我校人事处、研究生院、文科建设处、外国语学院等部门、学院负责人参加开题报告会。
致辞环节由我校文科处处长张雪永主持。
徐飞首先致辞谈到,建校119年来,学校的工科优势十分明显,文科则长期积弱,起步晚底子薄,与国内众多具有深厚人文教育、教学和科研传统的兄弟院校相比差距大,亟需快马加鞭,奋起直追。西南交通大学“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课题申报成功,得益于外国语学院和文科处的集思广益和辛勤付出,得益于杨武能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学术追求,也特别得益于全国十多所兄弟院校和研究机构诸多学者的鼎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他表示,西南交通大学所获得的这个歌德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必将有力地推进当代中国的歌德学研究向前再进一步、向上更进一个台阶。徐飞期待,各位歌德学者能以课题的实施为契机,潜心研究歌德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与接受,尽可能地发掘歌德在现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建构过程中,可能起过的作用;期待各位咨询专家能为歌德项目号脉把关、建言献策。他说,我们有信心把交大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做成、做优、做出品牌。
四川省社科联规划评奖办主任黄兵向项目的获得及开题表示祝贺,并对项目的研究工作提出了5点意见:强化国家意识,把好学术质量关;加强跟踪管理,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对待年度检查工作;加大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的宣传;加强服务,为项目组提供必要条件。他也代表省社科联规划评奖办表示,将尽力协助项目开展,不遗余力地为课题组服务。
我校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徐革在致辞中谈到,希望通过项目研究,在杨武能先生和各位咨询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推动良好的文科的学术研究氛围在西南交大形成,增强德语古典文学团队的建设,促进青年教师学术兴趣的激发和学术素养的提升,激发学院科研源动力。
课题论证与专家咨询阶段由项目秘书、我校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莫光华主持。
莫光华首先介绍了课题概况,就项目申报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做了简要解释,并就个子课题的意义、内涵、变化等进行了解说。
杨武能先生对课题进行了规划。他指出,课题要对得起重大项目的“重大”二字,经过充分酝酿思考,他提议,研究成果的标题可以是《中国歌德研究译介和接受一百年》,而研究方式最好采用实证研究,成果是10大卷左右的图文并茂的书。他特别提出,希望第一卷能论述歌德的生平、创作、思想、精神,另外,需要总结中国歌德研究的历史。他谈到,这项成果研究出来,将成为中国歌德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可为以后的研究者在这一基础上再发展铸就一个更高的平台,更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他表示,感谢国家能为中国歌德学发展提供平台,感谢师长的帮助与教导,感谢学术界的朋友们的支持,课题组一定会努力开展研究,让歌德学在中国发展得更好。
在开题报告会最后,各子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一一发言,阐述自己对即将开展的研究的规划与想法,与会咨询专家也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
开题报告会前,徐飞会见了杨武能先生,向他对我校文科事业繁荣发展提供的帮助表示深深谢意。
附:校长徐飞在西南交通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开题报告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杨武能先生,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事、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在这春暖花开之际,各位专家放弃宝贵的休息时间,车马劳顿、远道而来,为西南交通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课题的正式启动和实施出谋划策,在此,我谨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代表学校四万余名师生员工,特别地代表王顺洪书记,向各位专家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向大家一直以来给予西南交通大学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对学校文科建设的大力帮助,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跨越三个世纪,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中国交通矿冶、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也是“交通大学”最早的两大源头之一。建校119年来,学校的工科优势十分明显,文科则长期积弱,起步晚底子薄,与国内众多具有深厚人文教育、教学和科研传统的兄弟院校相比差距大,亟需快马加鞭,奋起直追。近年来,学校确立并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国际化战略”和“数字化战略”三大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科登峰”、“理科振兴”、“文科繁荣”和“生命跨越”四大学科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再造,以助推学校实现超常规、非线性的跨越式发展。
去年,西南交通大学“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课题申报成功,从而实现了我校人文社科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上零的突破。这一成功得益于外国语学院和文科处的集思广益和辛勤付出,得益于杨武能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学术追求,也特别得益于全国十多所兄弟院校和研究机构诸多学者的鼎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我注意,到这次歌德项目团队的二十多位成员,大多来自兄弟院校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这令我倍感欣慰和自豪,因为这说明地处西部的西南交大同样具有强大的学术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大力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了我们大力提升和彰显交大学术竞争力、科技创造力和思想影响力的战略意志。
借此机会,我要由衷感谢歌德项目的首席专家——我校特聘教授、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家、歌德专家杨武能先生。杨教授一生醉心于德语文学研究和译介,是当代中国德语学界唯一的一位用主要精力研究、译介歌德且成就卓著的学者和翻译家,在国际歌德学界享有盛誉。
同时,我也要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歌德专家,特别感谢冯亚琳教授、吴建广教授、吴晓樵教授、谭渊教授和陈巍教授,感谢各位专家的帮助和支持。我还必须向我校莫光华教授表达我特殊的谢意——没有他,没有他的热情和努力,今天这个开题报告很可能就与西南交通大学失之交臂。
说到歌德这样的大文豪,他对德国文学、西方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歌德的大名,早在1878年就已出现在清朝驻德公使李凤苞的日记里。在我国,一百多年来,包括《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及《亲和力》等经典在内的歌德主要作品都已有了多个译本,并产生了一批以郭沫若、冯至,还有我们的杨武能教授为代表的三代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歌德学者。然而,放眼当代国际学术语境,我国对于歌德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所做的研究还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在这个意义上,西南交通大学所获得的这个歌德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必将有力地推进当代中国的歌德学研究向前再进一步、向上更进一个台阶。我们热切期待,在座的各位歌德学者能以课题的实施为契机,潜心研究歌德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与接受,尽可能地发掘歌德在现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建构过程中,可能起过的作用——这肯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而且是要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十分荣幸地请来了在座的曹顺庆教授、聂珍钊教授、杨平主编、董洪川教授和支宇教授,还有我们省社科联的黄兵主任。他们都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管理和实施方面经验丰富、慧眼独具。有各位大专家、大学者来为我们的歌德项目号脉把关、建言献策,我们有信心把交大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做成、做优、做出品牌。为此,我和全体交大人,特别是和交大的文科人,热切期待并且诚挚感谢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最后,祝“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