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报
首批81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发布
[2014-12-26 来源 四川社会科学在线 编辑: 文科建设处 浏览 次]

    历经整理、诠释、翻译、审稿四个阶段,首批81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昨天发布
    
    中华传统语汇有了权威版本
    
    “天人合一”“浩然之气”“格物致知”“经世致用”“有教无类”……中华思想文化博大精深,但到底有哪些术语,如何解释?又如何翻译?一直没有确切答案。昨天,“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发布了首批81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这些术语均提供了简明中文释义和英文翻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也首次建起自己的语料库。
    
    编纂背景
    
    首批术语出炉耗时一年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术语,并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准确予以诠释,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
    
    该工程于2014年初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为召集单位,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外交部、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新华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个部委(单位)为成员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负责统筹协调传播工作。“项目自2013年12月开始启动,2014年5月正式组建顾问和专家团队,叶嘉莹、李学勤、林戊荪、张岂之等著名学者应邀担任了顾问,7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其中。”这位负责人说。
    
    该工程下设文艺、历史、哲学、译审四个学科组,每个术语的出炉都要历经术语整理、诠释、翻译、审稿四个阶段。首批术语的出炉耗时一年。而首批发布的术语中,既包括“道”“仁”“义”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也有“阴阳”“诗言志”“修齐治平”等属于交叉学科的术语。其中,个别条目如“不学诗,无以言”和“玄览”等是第一次作为学科术语被挖掘整理。
    
    据悉,未来该工程整理、翻译的成果还将通过出版物、网络数据库、创意音视频等多种方式与读者见面,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网站建设也已启动,预计2015年年初正式上线。
    
    选词标准
    
    兼具中国精神与广泛应用
    
    81个术语,每个条目下都有一百多字的中文释义,并有例句作为佐证。当谈到选择术语要遵循哪些原则时,“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说:“选目是基础性,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首先要选的是那些最能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哲学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的理解的术语,而且释义还要体现当代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王博说,像中华文化最关键的语汇“天”“仁”“义”“无为”等,此次都有体现。
    
    选择术语,还要选当今仍然应用广泛的。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说:“我们更注重选取贴近生活、有人文底蕴,且适合现代社会传播的精彩术语。”他说,这些术语有点像现在所说的“关键词”,“比如有文学、艺术领域都会涉及到的‘意象’这个词,升学考试也会考如何理解唐诗的‘意象’。”
    
    尽管首批条目看起来并不多,但涉猎广泛。据袁济喜介绍,光是文学术语,其领域就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比如“道”,还有涉及文艺自身审美特性的问题,比如“情景”“意象”“滋味”“格调”等。有的还牵涉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如“文以载道”。而关于文学批评方法的,则选入了“知音”等术语,“现代人理解‘知音’是搞对象,其实古代人把‘知音’理解为文艺鉴赏的常态和过程。”袁济喜说。
    
    翻译原则
    
    译文用语一定要地道
    
    术语的“中文版”释义出炉之后,就到了翻译家们施展才华的时候。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陈明明坦言,“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注重包容性,很多术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学术强,翻译难度可想而知。”为此,专家们都秉承一个原则:面对公众,既不能太学术,又不能太简单。英文译文要符合中文本意,也要注重可读性,用语一定要地道。
    
    “好在我们的译审专家队伍强大,他们来自中国外文局、外交部、中央编译局、中国日报等单位,都是活跃在我国中译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术委员会成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章思英说,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的汉学家也受邀从语言角度对译文进行审订,同时对内容提出意见或建议。
    
    遍布在各地的翻译家、汉学家,遵守严谨的译审流程,没有人会犯规。章思英说:“译者首先翻译,然后交汉学家润色,之后由译审组的专家成员对照原文,多次反复讨论和审订后形成定稿。”而在此过程中,译审组的专家会就内容再与学科组的专家进行沟通,并请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审阅译文、提出意见。“如果涉及个别超越文史哲范围的术语,比如佛教术语(般若,缘起),还会特地与佛学专家进行切磋,对译文经过多次修订后才定稿。”章思英说,大家追求完美,现在面世的术语译文已是第六稿了。
    
    链接 
    
    天 Tian(Heaven)
    
    仁 Ren
    
    诚 Sincerity
    
    道 Dao(Way)
    
    义 Righteousness
    
    无为 Non-action
    
    王道 Kingly Way(Benevolent Governance)
    
    文以载道 Literature Is the Vehicle of Ideas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Sincere Words May Not Be Pleasant to the Ear;Flowery Rhetoric May Not Be Sincere
    
    诗言志 Poetry Expresses Aspirations
    
    赋比兴 Narrative, Analogy, and Association
    
    民惟邦本 People Be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修齐治平 Self-cultivation,Family Regulation, State Governance,Bringing Peace to All Under Heaven
    
    延伸 
    
    德国学者裴德思说:包子烤鸭不需要翻译
    
    裴德思,德国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人员,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学习汉语以及中国文化,“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得以启动,和他穷究其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分不开。2013年他的相关研究文章《怎么翻译中华文明的核心词》引起中国有关方面的关注,并成为该工程得以启动的一个诱因。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裴德思回忆起写这篇文章的前前后后。“当我深入理解汉语之后,发现许多词汇的概念与我在德语或英语里所理解的有些出入和不同,比如‘圣人’这个概念的定义就十分不同。”他因此萌发更加深入研究的念头,他发现,像Yin-Yang(阴阳)和Kungfu(功夫)这样的词汇,已经被西方语言吸收并被他们的人民所接受。但这样的例子毕竟是少数,“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中国名牌,像Baidu(百度),Weibo(微博)等都不用翻译。传统食品,类似Baozi(包子)、Jiaozi(饺子)、Kaoya(烤鸭)等也不需要翻译。”裴德思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应该以最贴近汉语意思的表述方式让世界理解,这样才能让中国文化在世界发扬光大。“现在时机到了,中国应当把‘文化财产权利’看得与领土、海洋权利一样重要,向全世界普及一些重要的中国文化词汇。”
    
    追问 
    
    这是唯一“国标”吗?
    
    王博回应说,发布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并不是说这就是唯一标准,中国人、外国人都要按这个来,“这只是代表了一些中国学者的声音,当然,这个声音很大。”他认为,学术讲究争鸣,在多元化的时代,要避免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进行判断。“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一要自信,第二就是要包容。”
    
    但专家们同时认为,推出权威的注释和译文肯定又是必要的。袁济喜说,中国古代对经典作品的关键词、术语,就有一些标准化的解释,“我们学国学都知道,不管是经书还是子书,都有一些标准、权威的注释,如《文心雕龙》用的就是杨明照的注解。”他认为,权威人士的标准性解读,古已有之,这是国学的传统。“这样便于大家广泛接受,至少不会造成很多人解释不到位,让大众产生误读,把中国经典歪曲了。”

      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综合楼  电话:66367413  
  Copyright © 2014  文科建设处.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