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报
重新认识中华文化
[2017-12-14 来源 人文学院 编辑: 文科建设处 浏览 次]

122日九点半,人文思跃系列讲座第十场在X8210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21世纪中国文化与学术性向”,由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廖奔主讲。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向仲敏、副院长邢文教授、中文系主任段从学教授、中文系柏桦教授等相关教师出席本次活动。

廖奔认为,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竟能在短短几十年迎头赶上并成为世界经济的舵轮,这背后必有其文化动因。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与世界视野中,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华文明。

廖奔将中国文化与学术性向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前为“自在阶段”、鸦片战争到20世纪是“自为阶段”、21世纪则是“重新定位阶段”或称之为“文化汇融阶段”。在五千年的“自在阶段”中,中国文化是“自给自足的文化”,世界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呈自然状态。这一阶段的中国,在天文历法、水利农耕等方面和众多人文领域均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中国也作为文化信息源之一,影响亚洲各国。但这一阶段的中国人缺乏研究自然科学的意识,并将西方事物视为奇技淫巧。他还提出:如果西方世界没有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便能长久地“自给自足”下去。

  在“自为阶段”,廖奔以近代历史为依托,分析了中国在这一阶段的变化与学术改变。但他认为,20世纪的“西学东渐”似乎把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击垮,但世界文化图景却体现为“西方强势的逐渐消解,东方弱势的缓慢回升”。 而1993年的《全球伦理普世宣言》则标志着平等倾听思潮的确立,并为东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提供了条件。后来,随着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与中国的强劲崛起,世界开始思考中国崛起背后的文明基因,中国文化也因此进入“重新定位阶段”。但是,在东方文明被世界重新认识和解读的同时,也要警惕反叛的后殖民情结与文化报复倾向。廖奔认为,东方文明不能也无法否定西方文明,东方的“模糊思维”容易表象化,西方的“机械思维”会最终走向对生命的否定。他指出,在新时代,东西方文化都会被世界所扬弃,新的思维基点将建立在对人类思维的整体总结上。

  廖奔发言结束后,几位教授分别与廖奔进行交流。柏桦教授围绕西方汉学家的汉学研究角度提出看法,段从学教授将中华文化与生态问题相联系发表见解,邢文教授则提出 “文化交通”是否比“文化融合”更为重要的问题。随后,廖奔教授向人文学院赠送了十余本学术专著和随笔集,并与老师们就中国文化的定位与发掘进行深入探讨。

 





      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综合楼  电话:66367413  
  Copyright © 2014  文科建设处. All rights reserved.